【宜春】历史名人与宜春 之 八大山人在宜春
八大山人(1626-1705)姓朱名耷,明宗室后裔。号个山、雪个、驴屋,晚年作品多署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巨擘、中国写意画大师。齐白石说:“八大山人笔简而意足,世所罕及。”傅抱石先生说:“八大山人是我国最杰出的民族画家。” 八大山人的作品对扬州画派及后世中国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八大山人曾在我市奉新县耕香院为僧20余载,研究八大山人生平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著名的《个山小像》亦于1960年在我市奉新县奉先寺发现。除奉新外,八大山人还在我市宜丰滞留年余。我市是除南昌外八大山人生平滞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八大山人整个中青年时期的活动都是以奉新为基地的。
1645年,20岁的八大山人开始隐居奉新山中,在此前后,八大山人妻子俱死,在遭遇家国之变后,八大山人万念俱灰,由奉新前往进贤介冈灯社正式剃度为僧,取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1653年八大山人拜耕庵老人(颖学弘敏)为师,为禅宗曹洞第38代传人。
1656年八大山人随颖学弘敏到奉新新田乡芦田创建“耕香院”。后定居耕香院,潜心研究佛学与艺事,“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陆续有《水墨花卉手卷》(今藏于故宫博物馆)、《卢鸿诗册》、《荷花册》(美国王方宇收藏)、《滕月花卉册》(上海博物馆收藏)等作品问世。
1671年夏秋间获交裘琏,第二年秋离奉新到新昌看望裘琏,11月颖学弘敏在耕香院卒,八大山人在新昌逗留未回。1673年秋,由新昌返回奉新芦田。
1674年在奉新芦田耕香院,黄安平为八大山人作《个山小像》。八大山人在画上自题“个山小像(篆书),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等六则。其中第六则云:“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曹洞临济两俱非赢赢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个山自题”。后人包括《中国佛教人物辞典》据此将八大山人列为不明法系僧。像上八大山人还感慨地写道:“独馀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枕然。”《个山小像》另有友人跋三则:其一饶宇朴跋,其二彭文亮跋,其三蔡受跋。从《个山小像》上八大山人及友人的题跋之多,可见八大山人对此画的重视。行将50岁留下僧影,六次自传性的题识及十三方重要印章表明他想对历史有个交代,故后有将此画留在奉新寺中之举。
1678年八大山人在临川胡亦堂外初发病颠。中秋后,从临川返奉新,与蔡受、叶徂徕相聚,蔡受题《个山小像》。
1679年5月,由奉新耕香院往临川,在临川与胡亦堂、丁宏海、饶宇朴等同赋临川古迹诗。1680年在临川复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后裂其袈裟,焚之,走还南昌,从此离开奉新。
从1645年到1679年的35年间,八大山人的活动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奉新,其次为进贤、临川、宜丰。《个山小像》不仅是研究八大山人生平的重要信物,而且是不朽的艺术精品。八大山人在其中恣肆才情,每一题跋字体各不相同,既有思白(董其昌)体行草,又有山谷体行楷;既有篆书,又有楷书、行书、行草。
宜春对八大山人人生及艺术风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八大山人在宜春画名始播,他的许多重要活动、重要交往及重要作品都是在宜春期间完成的,可以说是宜春的历史文化,宜春的锦山秀水造就了八大山人。
[转自宜春市人民政府网]
